close

B01.JPG

 

創建年代:清雍正五年(西元1626)奉請來台,於民國55年建廟入火安座

祭祀神祇:五顯大帝

慶典例祭日:農曆九月廿六日

DSC_2546.JPG

清雍正五年(西元1626),陳姓開基祖(子明公、陳黃柔儀),世居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高坑禾倉厝人氏,隨身攜奉五顯大帝神像渡海來台,落腳諸羅縣新厝仔庄開墾定居,五顯大帝神靈普照,陳姓先人將居住所獻給私塾及村莊辦公處,並推選一名爐主和四名頭家管理,俗稱「學仔前公廳」位在現今興達路上,訂每年農曆九月廿六日亥時交接。

DSC_0269.JPG

日本施行皇民運動起,各種神像不得供奉於公眾集合場所,於是藏匿民家。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,立即整修公廳,恢復奉祀。民國四十八年發生「八七水災」,公廳剝落損壞,信眾召開會議,擇定遷移現址(龍江街)建廟,四房陳宗先生擔任建廟工程發起人,隨即遍訪有志士紳鼎力協助,選定吉時動土,深獲各界善信大德慷慨捐獻,至民國五十五年農曆九月初六日慶成謝土入火安座。

DSC_1769.JPG

光陰如梭轉眼之間,炳靈宮自建廟安座迄今,廟宇屋頂剪粘剝落,有失莊嚴,民國八十年開會決議全面翻修,於民國八十三年五月九日,舉行重修入火安座,民國八十七年五月增建拜亭,完成整體廟貌。

DSC_1611.JPG

消失的藝陣文化:

早期新厝仔是典型農村社會,民眾農閒之餘自組陣頭,增添五顯大帝聖誕繞境風光,分別有宋江陣、集群軒獅陣、扛大仙尪仔、香湖軒(北管性質,以北香湖命名組織)等,因時代變遷及社會型態改變,傳統民俗藝陣沒落解散,只剩倉庫內的香湖軒繡布,宋江陣的兵器,鼓架獅頭,見證當年熱鬧盛況。

IMG_8552.JPG

嘉義城北七庄聯合遶境:

諸羅北門城外聚落中,由竹仔腳庄、鳥岫仔庄、下埤仔庄、北社尾庄、竹圍仔庄,新厝仔庄、埤仔頭庄,組成聯庄信仰 (現今嘉義市鐵路西北方地緣範圍),由北社尾庄保安宮發起,舊時農曆三月十四舉行七庄聯合遶境,辦理採連續三年、休息三年的循環模式進行,各庄出動陣頭熱鬧。這項傳統民俗慶典,在地老一輩最為津津樂道,中斷三十多年了,好不容易於民國108(西元2019)七庄商討共識,恢復古香路活動,於民國109~民國111年,採連續三年辦理模式進行,為現今嘉義市西區聯庄遶境最大盛事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近山觀測站  碩德 的頭像
    近山觀測站 碩德

    近山觀測站

    近山觀測站 碩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